潮汕动态▶

剪纸与民俗节令,你知道几多?(图文)

时间:2021-02-07 14:54:45  阅读次数:

民间剪纸适应民俗节令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要求,一年十二个月的民俗活动中,几乎都有民间剪纸的身影。

  春节剪纸

  

  农历正月初一,家家高挂剪纸春幡、张贴红色的窗花剪纸欢度佳节。这些窗花有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内容;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题材形象。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

  立春剪纸

  

  立春日,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官府和民间都剪春幡、春牛、燕子等来迎接春天的到来。人们剪彩为春胜插头上或挂树上,还剪有色罗、绢或纸为长条状小幡,戴在头上,以示迎春。明刘若愚《酌中志》:“立春之时,……自岁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其内容便描述了剪春胜戴春胜迎春的场面。

  人日剪纸

  

  农历正月初七是人日,是新年入岁后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日子。这天,人们戴人胜和赠花胜女子们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同时也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生动描述了人们剪彩纸,镂金箔,制成人形,贴在屏风上、帐上,戴在头上,还相互馈赠的迎春活动。

  老鼠嫁女剪纸

  

  农历正月初十,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否则会伤了庄稼。闺阁中禁忌动针线。人们在这一天举行祀鼠活动,专门用剪刀剪出“老鼠娶媳妇”场景。前面两个站立的老鼠气宇轩昂地手执锁呐向天鸣奏,寓为迎亲响工,中间四个肥胖老鼠抬着花轿,轿内坐一老鼠头罩花盖头,寓为新娘子,后面密密的站着十几个送亲老鼠,显现出一幅热闹的场景。

  元宵剪纸

  

  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灯上常贴人物动物等剪纸,绚丽引人。唐崔液的《上元夜六首》记载了元宵节剪纸的情况:“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影里如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今年春色胜常年,此夜风光最可怜。”(“神灯佛火”和“刻像图形”就是粘贴在花灯上的剪纸图案。)还有唐郑谷的《贫女吟》记载:“尘压鸳鸯废锦机,满头空插丽春枝。东邻舞妓多金翠,笑剪灯花学画眉。”(“剪灯花”就是元宵节的灯花。)

  龙抬头剪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又称春龙节、青龙节),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有道是“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所以,农家人就剪“鸡啄五毒”,“春牛闹春”,“金钟扣蛤蟆”等内容以祈祷避邪驱灾、风调雨顺。

  上巳节剪纸

  

  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节,主要活动有祭高禖、袯禊、曲水流觞、会男女等。出席这些活动的女性总会精心打扮一番,而唐朝女性会剪出花钿来装饰面部。唐白居易的《三月三日袯禊洛滨》记载:“禊事修初半,游人到欲齐。金钿耀桃李,丝管骇凫鹥。”这里的“金钿”是唐朝妇女化妆所用“花钿”的一种,它是用金箔剪刻而成的当时流行的纹样图案,也有用纸张或丝织品等其他材料剪刻出花钿。

  清明剪纸

  

  农历四月初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常剪出花幡、纸钱祭祀死去之人。明刘侗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说明了剪纸在祭祀中的重要作用。

  寒食节剪纸

  

  寒食节又叫“禁烟节”、“冷节”等,是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主要活动有祭扫、踏青、蹴鞠、斗鸡等。在这些活动中剪纸也是重要的形式之一,张说的《奉和圣制初入秦川路寒食应制》记载:“入关正投寒食前,还京遂落清明后。 路上天心重豫游,御前恩赐特风流。 便幕那能镂鸡子,行宫善巧帖毛球。 渭桥南渡花如扑,麦陇青青断人目。”其中的“镂鸡子”“贴毛球”就是在寒食节人们所做的剪纸内容。

  端午节剪纸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有吴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他们会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这一天,人们会剪雄黄荷包、五色百线等内容的剪纸,也会采摘艾叶悬挂或佩戴,并用大红纸剪“五毒”(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图,贴在大门上或屋内等,其用意在于驱邪除毒、以之避疫。

  乞巧节剪纸

  

  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说的是姑娘相聚在一起,剪花样、赛智慧,剪“牛郎织女”、“喜鹊架桥”等内容的剪纸。

  中秋节剪纸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它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们在敬拜月神的时候会剪贴“玉兔桂花”,“嫦娥奔月”等内容的剪纸。

  重阳节剪纸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它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魏晋以后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们在这一天会剪刻重阳旗,寓示步步登高,也会剪以表现二十四贤孝图的忠、孝、义为内容的图案。

  寒衣节剪纸

  

  农历十月一日寒衣节,人们用五色纸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种种式样,在门前或坟地焚烧,谓之送寒衣,寄托生者对亡人的哀思。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也记载了:“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这些都是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

  元旦剪纸

  

  元旦即现在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元旦”意即“首日”。“元旦”一词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剪纸内容运用在

  中国民间民俗节令中,

  增加了该日子的气氛,

  也更贴切的体现

  其存在的价值及表现力。

  来源: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文化广州

  撰文:王发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