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动态▶

曾远销沪宁及南洋的“金猊”牌烟丝原来产自潮阳,还出现了假冒品(图文)

时间:2020-05-29 15:52:53  阅读次数:

  在中国,什么公司最赚钱?

  既不是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新兴互联网巨头,也并非中石油、工商银行这样的大型传统国企。这些看似巨无霸的企业,在中国烟草总公司面前,都被衬托得无比渺小。

  

  尽管国家在去年出台了“史上最严”禁烟令,但依然不妨碍中国烟民的与日俱增。这与中国源远流长的“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人讲面子、讲排场,吸烟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方式,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烟叶是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中国的。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了晚清,已有不少潮汕乡村生产销售烟丝。据光绪《潮阳县志》载:“烟潮音芬,高数尺,棉产为上,梢叶承露,制烟极佳,干及低叶用插稻根,可杀害苗诸虫。”

  民国时期,棉城已有多家烟丝作坊,各店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十人,皆是前店后坊模式。这些烟丝作坊的生产设备比较简陋,技术相对落后,全靠手工操作,主要生产工具有烟规、烟椅、烟戽、刨刀等。烟丝加工种类有熟烟、生切、黄烟丝三种。此时,潮阳生产的烟丝由清末的熟烟丝居多,过渡到以生切烟丝为主

  

  由于质优价宜,潮阳烟丝远销国内及南洋一带。民国14年(1925年)出版的《六十年来岭东纪略》记载:“潮嘉(潮州、嘉应州)两属以潮阳、揭阳、饶平、大埔、梅县栽种烟叶为最多。产品分赤叶、黑叶两种。赤叶亦为黄烟丝之原料,向上海方向输出;黑叶则为黑烟丝之原料,为地方人民所需要”。

  在外销中,各家烟号非常注重烟丝的包装。一般先将包好的烟丝焙干,在入箱之前,将木箱里外用纱纸或麻纸裱好,用焙干的排竹叶垫在箱底,再用草纸盖上,然后放入包好的烟丝。整理好后立即行封箱,再用纱纸封口,并盖上各商号的包装纸商标印鉴。所有包装品都以干透为佳,即使是捆箱的小麻绳也要先用炭火烘干,确保未揭开封盖的烟丝可保存一年以上不发霉变坏。据传说,因烟装箱极为严密,其装箱的烟丝运到南洋一带时,打开盖子往往还感到一股暖香气。

  

  烟丝因采用烟叶产地、生长地点不同而各具特色,不同烟叶品质的混合搭配可生产出不同风格的产品,因此各烟号产品的配方均严守秘密,其中最著名的烟丝系郭绵泰烟号出产。

  当年在潮阳众多烟行中,无论从知名度还是生产规模,郭绵泰烟行都是稳居榜首。郭绵泰烟行源于郭氏二十六世祖广南公所创办的绵泰延烟栈,后绵泰延烟栈拆分为郭绵泰烟行和郭绵延烟行,由二十七世祖二房运初公掌管郭绵泰烟行,四房迎东公掌管郭绵延烟行(不久关闭)。运初公之子应瑞公继承经营郭绵泰烟行,精制潮烟,更是远销沪宁等地,规模较大,获利甚丰,成为潮阳烟业之首。二十九世祖觐卿公承父业,捐官至四品,继续主管郭绵泰烟行,并先后开创同记杉行、五福报关行等,随后又创建郭义泰烟行。民国初期,觐卿公又开设商号银票(称“同记票”),这种“同记票”在棉城享有很高的信誉。潮汕“七日红”期间,觐卿公还向红军捐赠1000大洋,当年红军出具的收据一直保留至文革以后,后因搬家,收据不知去向。

  

  郭绵泰烟行商标——“金猊”牌烟标

  郭绵泰精制的黄烟在沪宁市场享有盛名,其注册的“金猊”牌烟丝广受欢迎,清末民初,上海市面上就出现一些假冒郭绵泰的“金猊”牌烟丝,或是用郭绵泰的包装包裹低档烟丝,以次充好出售,严重影响“金猊”牌烟丝声誉。因此,郭绵泰烟行特意在每包烟丝内放置打假声明,既维护自身品牌形象,也防止消费者上当受骗。

  打假声明内容如下:

  本号开设广东潮州潮阳县,祖传精制上品烟丝,多历年所,货真价实,四远驰名,有无耻之徒,每将伪货假冒本号招牌,或以字义相仿,希图射利损人利己,贻害非浅。兹特加此仿票,以杜假冒,庶免鱼目混珠。士商赐顾者,务须细别气香味浓,口不烦躁,方是真的,并请认明烟丝包内加藏仿票为记,庶不负本号精制之苦心矣。

  中华民国二年癸丑冬月,郭绵泰烟号谨白

  倘再有假冒本号仿票,或以伪货套本号旧包纸者,子孙永不昌,再启

  为拓展沪宁市场,郭绵泰烟行的“金猊”牌烟丝和郭义泰烟行的“蝙蝠”牌烟丝在上海全都由美昌行代理,在宁波等地均设有分商号。

  郭绵泰烟行还创立了“烟农种植预支制度”。郭绵泰烟行精制的潮烟丝都是棉城周边的烟农种植的,为了保证烟草的来源和品质,郭氏烟行采用每年年初烟农先到烟行帐房领取预支款进行烟草种植,等到烟草收成验收合格后,再卖给烟行,最后结算抵扣预支款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很受烟农欢迎,烟农也很乐意把烟草卖给烟行。另外,为防止潮阳各烟行在沪宁市场出现恶性竞争,作为潮阳烟业之首的郭绵泰烟行牵头成立潮阳烟业公会,召集了龙虎、郑生利、郭义泰等7家烟行入会,提出实行“销售配额”制度,经过多方协商,最终按照各家烟行的规模和实力,确定各家烟行在沪宁市场所占的销售比例。

  

  郭绵泰烟行的防伪声明

  四十年代初,因潮汕多地沦陷影响,潮阳烟丝生产遭受打击,烟丝销量大大下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好转。建国初,潮阳的烟丝生产遍及全县乡村,烟丝作坊及烟铺共有42家之多。1951年全县烟铺联合组成烟丝联制社,拥,产品分梅、兰、菊、竹4个等级,烟叶选自江西、福建及广东省各地,烟丝销售采取配销方式,按股份配烟丝,年终结账分红。1952年起逐渐实现全部半机械化生产,生产有所发展。后来设备不断更新,规模逐渐扩大,产量、产值相应提高,经济效益连年上升。这一时期,潮阳烟丝包装规格一般有2两、4两、8两装;1两、2两、4两和半斤装的熟烟或生切烟丝,以及半斤、一斤装烟丝,烟丝外包装都印有文光塔、莲花峰、大南山等潮阳风物。

  

  

  印有潮阳风物的烟标

  70年代后,潮阳烟厂购进部分先进国产制丝设备,进行技术改革,基本上实现了制丝机械化。1977年,潮阳烟厂烟丝产值423万元,税金122万元,利润48.3万元,为历史最好水平。1979年以后,烟丝逐年减产,至1980年底,因不少技术人员转向其他行业发展,制烟设备老化严重,潮阳烟厂停产,潮阳出产的香烟也在潮人记忆中越走越远。

  可以说,潮阳的香烟产业从清末到1980年代的百年发展历程,既是潮阳地方工业发展的缩影,也是社会变迁的见证,留下一张张颇有时代印记的香烟商标,也留下了一段段难忘的故事。正是:

  百年烟业泛余波,

  一杆一丝味若何?

  惟有商家残纸在,

  留将故事伴潮歌。

  文陈嘉顺 汕头特藏网、政协汕头市潮阳区委员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