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动态▶

你只知道汕头有华侨中学就不知道还有华侨小学

时间:2016-10-26 11:50:58  阅读次数: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期,汕头曾经有过一个“侨”字号学校——汕头市华侨小学。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适应海内外侨胞需要而兴办的一所特色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潮汕地区第一所由海外华侨及归侨侨眷捐资兴办的小学。其管理及教学特点颇具“侨味”,深受海内外侨胞的赞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汕头华侨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许多华侨离开侨居地,携带家眷回国。在汕头,来自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归侨及子女日渐增多。有些仍在海外的侨胞,也将自己的子女送来国内读书。由于归侨子女及刚回国的华侨学生在生活习惯及文化程度等方面与国内同龄学生的差别较大,入学就读比较困难。因此,许多归侨、侨眷都迫切希望汕头能够筹办一所专门招收华侨子弟的小学。

 

图5;华侨小学学生在中山公园秋游合照,张泰生藏.jpg

华侨小学学生在中山公园秋游合影,张泰生藏

    

1954年4月,汕头侨联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决定当年十月筹办汕头市华侨小学。侨联的决定得到汕头市委及市人委(即市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市长林川、副市长吕金湖、杨世瑞、李亮等都亲自过问和关照华侨小学的筹办。为了筹集建校的经费及学校建成后的管理,侨联成立了汕头市华侨小学董事会,侨联主席许杰兼任董事长,王林伟等四人为副董事长,共有常务董事18人,董事38人。

     

1955年夏秋之际,校董会租用外马路“三牧楼”后一座二层的旧楼房作为临时校舍,聘请陈赞庭为侨小负责人,林素贞等七位教师及一位工友为侨小教职员,正式招生三百人,设六个班,其中一年级三个班,二、三、四年级各一个班。汕头侨小成立的消息传到海外后,很多旅居海外的侨胞非常高兴,纷纷把子女送回汕头就读侨小。1955年9月12日,汕头市华侨小学正式开学。


图1:华侨小学校舍,张泰生藏.jpg

华侨小学校舍,张泰生藏    


由于侨小租用的校舍楼房破旧,教室小、光线差、隔音差,相邻班级教师讲课时声音总是互相干扰、影响。学生文体活动的地方也仅有教学楼后面一小块竹蓬遮顶的空地,面积不到200平方米,不能满足就读学生的需要。因此,很多归侨侨眷、海外侨胞以及学生家长通过各种渠道反映意见和建议,迫切要求筹建华侨小学新校舍。


1956年2月18日,侨联向市人委会请示,要求拨给“外马路右旁涂坪旷地,面积八亩作为建筑新校舍地址。”人委会接报告后,很快批复,要求送上用地草图,并通知建设局,根据草图内容及用地需要予以丈量确定。3月30日,侨联向人委会呈送了征地报告并附上华侨小学新校舍和侨联新址的《平面布置图》二份(当年侨联办公大楼和侨小新校舍两个项目同时规划、一并实施),请求审核批准,人委办即于隔日批复:“交房管局会建设局办”。经审核和丈量,批准确定用地面积为15600平方米,分批拨给。九月底,人委会同意首期征用涂坪土地2205平方米,拨给侨联用以安排华侨小学新校舍和侨联新址。这样,新校舍在1956年10月3日动工。在随后的一年里,根据施工进程,人委会依照原计划继续批复及办理后续批次的征地和拨付手续。


在筹办华侨小学及兴建新校舍的过程中,许多海内外侨胞纷纷解囊支持,其中,蚁美厚先生捐赠一万元,安达公司的私方股东先后认捐七万多元,朱潮丰先生夫妇捐赠一万三千元,刘受之先生捐赠一万元;柬埔寨华侨捐建一座有八间教室的教学楼;林连登先生的长孙林文祥先生拿出了六千多元人民币,铺筑了学校巷道和侨联会址的埕地等。据所存资料显示,自1954年10月至1957年8月期间,总共收到捐款十七多万元,捐款人遍及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家的潮籍华侨以及国内归侨侨眷。


在基建过程中,李亮副市长为华侨小学新校舍主持了奠基典礼。侨小新校舍与侨联新址的地域连成一片,基建工程同步进行。吕金湖市长几次亲临工地视察和指导。当时的中共汕头市委五位书记曾一起视察侨联和侨小工地。专署侨务局、市委统战部、市侨务局等对侨小的基建工作非常关心。一些相关单位如市房管局、建设局、建筑工程设计室、五金木材公司、水厂、电厂、邮电局等也都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市人委会秘书长杨广秀主抓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华侨小学新校舍和侨联新址终于竣工了。1957年11月6日,市侨联举行了华侨小学新校舍和侨联新址落成典礼,参加庆典有汕头市长吕金湖等海内外嘉宾有三千多人。


图2:侨小校舍照片2,张泰生藏.jpg

华侨小学校舍,张泰生藏


竣工后的华侨小学新校舍,有教学楼两座,是红砖外墙的混合结构的二层楼房,共有教室及办公用房十六间。这两座教学大楼之间相距10多米,中间除植树绿化外,还有墙报栏,后来又在两座主楼附近加盖了有四间小教室的平房校舍。此外,主楼的南面有篮球场,两边树立了单杠、双杠,还有供跳远、跳高的沙池,而操场则在大楼东面。硬件设施逐步完善的同时,侨小学生的课外生活也丰富多彩,学生们经常到公园、广场开展活动,一张张老照片成为课外活动的留念。


图3:汕头华侨小学1963年的毕业生毕业合影背后的大楼便是侨联大楼,张泰生藏.jpg

汕头华侨小学1963年的毕业生毕业合影,张泰生藏


图4:1963年华侨小学6(2)中队毕业生合照,张泰生藏.jpg

1963年华侨小学6(二)中队毕业生合影,张泰生藏


当时,华侨小学属侨联自办学校,除了向学生收取学杂费外,其余经费全部是侨联向华侨和归侨、侨眷筹集,而教职工工资、学校日常费用等,由侨联给付。1961年,市侨联经报请市人委批准,由市教育部门拨给经费,校舍扩建维修,教学设备增添等仍由侨联负责,学校的管理,则由侨联、侨务局和教育部门共同承担。1962年9月,华侨小学办起了中学部,学校“一分为二”,派生出“汕头市华侨中学”及“汕头市华侨中学附属小学”。到了“文革”,侨联被迫停止活动,华侨中学(连同附小)由教育部门接管,学校改名为“红卫中学”(附属小学改为“红卫小学”),后来又改为汕头市第十二中学。至1974年,华侨小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据统计,华侨小学(包括侨中附小、红卫小学)先后培养了十七届共2500多名毕业生,为国家的建设事业输送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涌现出不少先进、模范人物和优秀人才。华侨小学的校友中,有一部分人后来又重新回到原侨居国或港澳地区定居,成为新一代的华侨华人。他们当中,许多人事业有成之后,不忘母校培养教育之恩,积极回家乡开展经济贸易业务,投资办厂,兴办福利事业,造福桑梓,回报祖国。


作者:陈嘉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