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动态▶

南商——近代汕头最大的出口商

时间:2016-05-03 15:59:31  阅读次数:

南商,位居近代汕头出口商四大公所之首(另外三家公所是暹商、南郊、和益),是汕头经营南洋线进出口的公会,当年足迹遍及越南、马来西亚、南洋荷属各岛屿及香港,曾为汕头早期经贸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640 (1).webp (3).jpg

杉排路当年是南商汇聚之地


对于现代汕头人而言,提及南商二字肯定十分陌生,这不奇怪,因为它出现的年代,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又随着汕头的解放而消失,因此不了解也就不足为奇了。通过查阅饶宗颐总纂的《潮州志》得知,南商是近代汕头出口商四大公所之首(另外三家公所是暹商、南郊、和益),是汕头经营南洋线进出口的公会,当年足迹遍及越南、马来西亚、南洋荷属各岛屿及香港,曾为汕头的早期经贸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最近,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让汕头这座百载商埠再次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那么,认识南商、了解南商,其意义或许会更大。


640 (1).webp (4).jpg

泰国货物将运往汕头


要了解南商的历史,还得从清代说起。据民国《潮州志》记载:汕头初辟埠时(1867)帆船渐少,至光绪十三年(1887)帆船乃绝迹于汕头港,国人经营者则因循苟且,渐趋淘汰。其时,汕头取代原先的樟林港逐渐成为粤东的海运贸易基地,欧美一些国家和日本的轮船公司,先后在汕头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开通暹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缅甸、越南、柬埔寨及香港、广州等地的海上航线,直接控制汕头埠的海运业务。西方商人借助外国轮船公司垄断海运的便利条件和他们在不平等条约以外获取的各种通商特权,纷纷到汕头从事商业贸易和土特产品加工或出口,虽给近代汕头带来城市贸易、对外贸易和埠际贸易的繁荣,但更多的是严重打击了潮汕经济及民族工业的有序发展,使国家利益外溢。清光绪十二年(1886),汕头经营南洋线的几家进出口商在陈黉利家族的倡导下,成立南商公所,开始有会员20多家,这是近代汕头出口商最早、最大的同业组织。南商公所以经营潮汕土特产出口为主要业务。


640 (1).webp (5).jpg

潮汕商品出口南洋


光绪二十七年(1901),暹罗(今泰国)往来汕头的船队,在竞争中被迫卖给德国轮船公司。德船陡增运价,引起暹罗商人的不满。光绪三十一年(1905)暹罗曼谷潮籍华侨郑智勇倡议组成暹罗华侨通商轮船股份公司,集资300万铢,购置轮船8艘,分别航行于暹罗、香港、汕头、厦门、印尼、越南、柬埔寨、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日本等海域,其中有4艘轮船专行泰国首府曼谷至汕头之间。但因诸多因素造成汕头至曼谷航线仅开办二年就歇业。1908年侨居暹罗多年的粤人张建三,邀集闽、粤二帮商人并暹国官绅会议,合设华暹轮船公司,使该公司扩大了资本及运力。19094月,合设华暹轮船公司重新挂牌,继续经营汕泰航运贸易。第一艘来汕的肖何号,一来便与德国邮船公司的轮船驰骋海上,第二年华暹公司有两艘轮船专行于汕头与曼谷之间。华暹公司的轮船复航得到汕头南商的大力支持,特地从南商公所分出另一出口商号暹商公所,主要从事航运事业,负责将南商的货物调配给华暹公司的轮船运载。由于汕头商人把汕头运往泰国的货物一律交付华暹公司承运,使得华暹公司在与德、英等轮船竞争中保持不败。


640 (1).webp (6).jpg

原籍潮安县凤塘镇淇园乡的郑智勇是华暹轮船公司大股东


640 (1).webp (7).jpg

 

随着南商公所的不断壮大发展,又分出了南郊(后改为酱园,专门经营潮汕出产的腌制果菜出口)、和益(后改为生果业,专门经营潮汕各地出产的水果出口)两个行业组织。南商、暹商、南郊、和益这四大公所,与香港、新加坡、越南、泰国经营潮汕土特产品的侨商密切联系,互相依赖,形成东南亚区域性的国际贸易网络。据说这些公所与国外侨商有着特殊的关系,经常三言两语就算成交,不必依照国际贸易程序,同时又可利用国外资金经营,这种特点,一直延续到汕头解放公私合营时为止。(参见《汕头市志》)在《汕头开港150周年》一书中也见有文字介绍:20世纪初年,汕头仅出口商就有4大家,分别为南商、暹商、南郊、和益等4个公所。在民国十七年(1928)之前,凡北部各省产品,如豆、酒、冬粉、干果等,皆由汕头转运出口,故南商营业可谓是生意兴隆。后因关税关系,北货皆改由香港转口,汕头商号唯赖物价逐年步高以弥缝,其营业额减少,实际业务较前为逊。


民国二十年(1931),民国政府饬令各行业公会改组登记备案。同年115日,南商公所改组为南商业同业公会。此后两年间,汕头的南商商号发展到了54家,在当时多者每号年有百余万元的营业额,少者也有三十万元以上。


民国二十八年(1939621日,日军侵占汕头,进出口商有的停业,有的内迁,南商业同业公会也不例外,停止会务。到了民国三十年(1941)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汕头进出口贸易全部瘫痪。


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后,汕头各行业公会于1946年相继恢复活动。这一年,南商业同业公会改名为汕头市南商运输业同业公会,会员商号共有99家。


1949年汕头解放后,各同业公会成为汕头市工商联合会领导下的专业性组织,共有66个,南商也是其中之一。经过19501951年对商会所属各同业公会进行改组和1952五反运动整顿,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又重新调整、改组,195910月撤消了同业公会组织,建立行业工商基层委员会,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停止活动。


根据1947年谢雪影编著的《汕头指南》记载,在1934年有工商登记的汕头市南商商号至少有一百家以上,很多都聚集在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区域内。


640 (1).webp (8).jpg

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区域


时至今日,在汕头老城区渐渐消失了的老地名中,还遗存有一处南商前的地名,在知情人的引导下,我在商平路尾临近乌桥溪畔找到了它的旧址。据知情人介绍,解放前此处有两座洋楼,十分气派,是否是南商的会所尚不确认。解放后洋楼被圈入围墙内,成为部队的驻地,现在旧貌已荡然无存。我在此处徘徊时,有了一个看法,清末民初,这里应该还是一片海坪,后来建了码头,船来船往一片繁忙,南商公所在此设立商号,故才有南商前地名的出现。至今仍住在杉棑路老厝的南商继承人朱先生清楚地记得,民国时期分布在汕头老市区各个角落的南商商号,经营范围都很广。经营的货物中食品有杂粮、干果、干菜、鱼脯、烟酒等类,用品有布、线、纸、铁、竹器及一切玩具手工业品等,其中以菜脯、柿饼、后宅鱿鱼、蒜头、澄海土布、网线、土纸等为大宗,此外温州之花席、纸伞,台湾之桂圆、鱼脯也属多数。总之,凡是海外潮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皆以配运出口销售,由此足见南商在汕头近代经贸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3.jpg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