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动态▶

遍地英雄-----普宁英歌凶过竹称

时间:2016-03-01 12:19:25  阅读次数:

2016228农历正月二十一,普宁泥沟乡游神。泥沟乡保存有700多年潮汕特色古建筑,是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最为人称道的双槌英歌舞,被评为“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第一次欣赏完整的英歌舞表演,很强劲奔放,各种脸谱、衣着、色彩,各种步法、队型,令人眼花缭乱,心跟着跳!这就是潮汕人常说的“普宁英歌凶过竹称”。
 

640.webp (9).jpg

泥沟乡文化遗产遗存丰富:它有上千座具有潮汕特色的民居,2座百岁坊,14座碉楼,2座明代古墓,还有众多的公祠、古井、古庙,这些建筑保存完好;它有刚劲有力、声震海内外的英歌舞;它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如正月廿一“走仔会”......

640.webp (10).jpg

 

 

 

泥沟乡的一些民风民俗也非常有趣,正月廿一“走仔会”就是其中之一。正月廿一是泥沟乡的社日,这一天该村会举办游神之事,还有舞英歌、布马、唱大戏等,热闹非凡。这一天,出阁的女儿都会回到娘家探亲,久而久之,便成为“走仔会”的日子。

640.webp (11).jpg

 

“英歌舞”这个词可能对于粤东潮汕地区的人不陌生,但我普宁英歌是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普宁英歌是本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舞蹈样式,由清乾隆年间旱塘人成技创编英歌舞传教于民,清咸丰年间铁山许亚梅、大长陇陈娘康借唱英雄为名练习武艺,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现在英歌被认为是杨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640.webp (12).jpg

640.webp (13).jpg

640.webp (14).jpg

640.webp (15).jpg

640.webp (16).jpg

640.webp (17).jpg

它起源于人民群众劳动之余喜习武,即练武,借以消除疲劳、强身健体、锻炼体魄,后又在习武的基础上,同样取材于《水浒传》:梁山泊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故事,之后代代相传,发展为南方汉民族优秀民间传统舞蹈,且不断创新壮大。最初先祖传下来的英歌前棚是八槌八鼓一蛇,虽套路不多,却极为精堪。经过一代代的相传加工,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具有严谨的身法,步法,槌法,阵法。其特点是:扣槌在下,从下而上,双提臂,单踢腿,幅步大。双槌起落,扣击对舞,手腕转动打活槌,产生漂亮的槌花。上身和头部左右自然晃动,极富舞蹈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