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潮人▶

他是子孙心中的“发财祖”,创立的商号超长“待机”跨越清代六朝!

时间:2018-10-11 15:32:46  阅读次数:

“泰兴若漏一船糖,可使太平洋海水变甜”。“泰兴”指陈泰兴,是晚期时期揭阳的一个著名商号,主要经营往返于揭阳、天津等地的糖、油、豆渣饼等物资,以海运为主,经营规模盛极一时。

作为揭阳首屈一指的大商号,泰兴之盛跨越了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六朝及民国时期,“待机”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其创始人陈秋启更被后代称为“发财祖”!

陈秋启字振文,原居榕城妈宫前,俗称“妈前陈”,在家排行第三,清乾隆年间与其两个兄弟分别创立了泰丰、泰顺、泰兴商号。据《揭阳县续志·卷三·贤能》记载,他“少孤贫,以勤俭起家,积家资巨万”,是典型的白手起家。

如今位于揭阳的泰兴民居群,分为老泰兴和新泰兴,正是由陈秋启发家致富后所建,其建筑规模堪列揭阳老县城古民居群之最,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其时陈秋启家资之殷实。

陈秋启故居

老泰兴南至双峰寺,北至柯厝头(今揭阳皮革厂),东北与宝厝内接壤,西临原马山滘河,东面隔着一条小溪与新泰兴相望。主要建筑物包括青窗大门楼、观察第、陈氏花园、颖川旧居、酉山书屋、陈氏家祠、儒林第、爱日庐等。

陈秋启自己没有通过读书而跻身仕途,但他却十分重视子孙乃至宗族的教育。酉山书屋建成之时,“凡族人之来求学者,概免纳资”,也因此培养了揭阳近代史上一批非常有作为的人物,就连一代名臣丁日昌也沾了他的光。

丁日昌

传说丁日昌因陈泰兴而发迹。据《丁日昌中丞事略》一书的记述,“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先生二十六岁。是年,结识揭阳县城陈瑞芝(紫岩)、陈登榜(升三)父子。升三能诗,敬佩先生才学,多方延誉,先生才识渐为人知。后成莫逆之交。”陈泰兴对丁日昌的接济和“游扬”,是其后来得以闻达的关键一步。

除了热心教育,陈秋启“性好施予”,扶危济困之举无数。道光十三年(1833),由于咸潮害秋,粮食失收,民掘草根剥树皮以食,道上饿毙者比比。陈秋启主动平粜稻米二万石,而且每一起交易都手自称量,不轻假于人,以防坑人的事情发生。同时,他还自请在学宫前设厂施粥五日。

道光十七年(1837)、咸丰十年(1860),他又先后捐修潮州湘子桥和渔湖桥,道光初年还倡建学宫文昌祠和奎光阁,深受官民称赞。

潮州湘子桥

揭阳学宫文昌祠

与老泰兴一衣带水的新泰兴,外大门书“星辉里”,泰兴族人称其为“阿婆房”。这是一座典型的民居与祠堂合一的宅院建筑,祠堂的祠主正是陈秋启的侍妾翁氏。

陈秋启有一妻一妾,嫡妻林氏于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去世后,由翁氏协理陈家日常事务。陈泰兴的繁荣兴盛,翁氏功不可没。她贤惠大度,持家有方,帮助丈夫维持好泰兴行的日常运作和陈氏家庭事务,受到合族亲众的敬佩和拥戴。

祭祀中有所谓“阿婆孬入祠”的金科玉律,翁氏虽在家族里德高望重,难免对自己的侍妾身份耿耿于怀。考虑到自己以后的“血食”(受享祭品)问题,年事渐高的翁氏决定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嘱咐子孙为自己建造专用祠堂。

在明清两朝,庶系子孙为女性祖先建造专祠(婆祠)的做法已属“另类”,而侍妾为自己倡建专祠以便更“正式”地享受子孙的祭祀则更具有挑战封建礼教的意味。

翁氏婆祠

在这之后,陈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1854年陈秋启去世,陈家又耗巨资帮助陈秋启嫡次子、时任广西梧州知府的陈瑞芝平乱和振济当地百姓,致使营建婆祠的计划一度搁浅,直至1928年翁氏婆祠才建成,距离翁氏去世相隔已超过80年。

翁氏的裔孙没有忘记自己祖婆的仁德和建祠的意愿,特意立匾“钱塘阃范”明示“翁氏顺修祖婆自捐己厅”并名其祭厅为“聚德堂”,以作长久的纪念。“钱塘阃范”意为翁家女儿中的模范。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