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潮人▶

樟林古港:"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

时间:2016-04-14 10:45:44  阅读次数:

640.webp (15).jpg

樟林古港


红头船近,红头船远,红头船上依依惜别的出海谋生的人们,挤在船头,家园是渐渐远离的记忆。眺望,海岸线是天边的云,于是模糊了视野,坚定了纵横四海的信念。


从汕头出发约莫一个小时,很快,一块刻有樟林古港四个大字、静静地站立在国道旁的石碑印入眼帘,到了,脚下是200年前粤东第一大港——樟林港的所在地。站在石碑前,想起多年之前看过电视剧《家园》的主题曲是这么唱的:天连着海,海连着天 / 离别家园红头船 / 为了过上好日子,好日子 / 阿哥下海到天边,到天边……”,虽然这部电视剧的播出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但曼妙的旋律依然绕耳。

640.webp (16).jpg

 

如今的樟林,和其他的乡村没什么差别。水泥路面的村道人来车往,沿街的小商品店铺里,人们还在谈论家长里短,几乎不见了昔日古商埠的踪影。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贸易量巨大的、繁华的货物集散地。通过老乡的帮忙,辗转找到了著名的货栈一条街——新兴街

 

640.webp (17).jpg


新兴街这个名字很多地方都有,樟林也不例外。但是樟林的新兴街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呢?这要从樟林古港的贸易说起了。樟林古港是在明代形成港口,于清康熙年间开始对外贸易,形成商埠。清康熙十三年,朝廷一改闭关政策,开海禁,允许居民从事海上贸易。这样一来,沿海居民的海上贸易得以公开进行,交易额度猛增。因为贸易量大,需要存放货物的地方就多,樟林原有的六社八街中可以用于存放货物的地方不够。于是就有人投资新建栈房,新兴街就这样于嘉庆年间应运而生。这条总长180多米,共有54间栈房的街道,很好地解决了栈房不足的问题,新兴街的建成标志着樟林港进入全盛阶段。为了方便船装卸货物,在街的周围码头非常多。船从港口而来,从海外进口的布匹、木材、干果,用于出口的红糖、瓷器、蚕丝、渔网等等就各个码头源源不断地在岸上和船上交替。栈房设计非常奇特,和江南的建筑风格有些相似。临水的栈房设有后门,这样进不来的大船停在上游,由小船装载货物到后门,如此节省了运费,也方便了贸易。新兴街不仅是大型的货物集散地,同时兼有贸易功能。当时,数量最大的要数与泰国的大米贸易了。康熙年间,在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旨意下,人口出现暴涨现象。人地矛盾日益激烈,如何解决人们的口粮问题,一直是康熙皇帝头疼的问题。开放海禁之后,康熙皇帝听说泰米价钱是国内的三分之一,于是鼓励人们到泰国购买大米,一时间,一艘艘满载上百吨大米的红头船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樟林,一部分缓解了人们的粮食危机。那时,樟林港口收入就等于澄海的税收,占广东省全省税收收入的五分之一。其贸易量之大,可见一斑。


640.webp (18).jpg

红头船不仅满载一船船货物,也载着无奈离开家乡出洋谋生的人们。当时,人们生活相当艰苦。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背井离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去寻找可以让自己,让家人活下去的机会呢?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过番的人们,带着一个篮子,里面放着过番三件宝(几件旧衣服、已经切成的几块的甜粿、一条浴巾),冒着生命危险在海上飘摇,心中希望到达彼岸的时候有美好的生活在等着他们。据资料记载,在清代,通过红头船从樟林出洋的人不下一百万。乾隆年间,海外潮人已经在他们侨居的地区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潮人聚居区,由此可见出洋人数之庞大。在泰国建立了吞武里王朝的国王郑信,他的父亲就是从樟林坐着红头船漂洋过海谋生者之一。


而今,红头船不再,古港不再。然,它们深深嵌刻在历史的年轮里,在我们的记忆中磨灭不去。站在古港纪念馆,面对着残破不全的船板,船锚等残骸,依稀还能看见当年船只入港出海的景象。你听,那是嘿哟,嘿哟……”搬运货物的声音。你听,那是阿娘对着即将远行儿子含泪大声地叮咛:早些归来!一路小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