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动态▶

潮汕华侨寻根地(图文)

时间:2021-06-08 14:23:02  阅读次数:


  导 语

  号称“海滨邹鲁”的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处南海之滨与韩江出海口。这里是广东最靠近福建的地区,是潮汕民系和潮汕文化的发源地。由于深受海洋文化和福建移民文化的影响,妈祖信仰文化也因此成为域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人的妈祖信仰究竟是从何时开始,至今尚未见到确凿的史料记载。从民间现有的资料推测,大致是兴起于宋元时代。“讨海”为生的潮汕人,或从事海上商贸,或捕鱼为生,他们大多信仰妈祖,因此潮汕地区妈祖文化十分兴盛。妈祖宫庙遍布境内各个角落,其数量之多无法统计。可以说,在潮汕地区的出海处,妈祖庙便是“标配”。

  

  地处南海之滨的汕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是中国唯一一个市区拥有“内海湾”的城市,临海而居的汕头人崇拜妈祖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的。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印记,深深地铭刻在每一位汕头人的心中。众所周知,天后宫一般都是建在海边的,可以说天后宫就是海的标志,因为它既是渔民出海之前跪拜祈求平安的地方,也是昔日潮汕海外华侨离乡背井,远渡重洋的拜别之地。

  

  在汕头,天后宫不仅仅是汕头人日常祈福消灾必去的地方,而且是最能反映汕头人的民俗信仰的地方。妈祖信仰在汕头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汕头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土生土长的汕头人都知道,在汕头的老市区有五座历史悠久的天后宫,都是为了纪念善良的海上女神妈祖,祈求航行平安而兴建的。在这五座天后宫中,当数小公园开埠区升平路6号的天后宫最为出名。地处升平路的天后宫,被汕头人俗称为“老妈宫”。对于这座“老妈宫”,汕头人都十分的熟悉。为什么将其称为“老妈宫”呢?这可要从汕头民间是对妈祖的尊称说起。在汕头,人们习惯将妈祖尊称为“妈”(潮音“嫲”),加之其建造时间久远,自然而然汕头人也就把这“天后宫”尊称为“老妈宫”,并一直沿用至今。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升平路还是一片滩涂。直到清朝嘉庆年间,才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老妈宫”。当年的“老妈宫”香火兴盛,所以在“老妈宫”的周围也逐渐演变成为当年汕头最早的集市。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老妈宫”因侵蚀而有所损坏。我们现在看到的“老妈宫”是在清光绪五年进行重建的,如今我们还可以从“老妈宫”的门匾上看到“光绪五年阖埠重建”的记载字样。由于“老妈宫”重建时,在其对面已经建起了“潮海关”的新办公地点,被人们称之为“潮州新关”。所以,重建后的“老妈宫”也由此被人们称之为“新关妈宫”。

  

  汕头的“老妈宫”是汕头开埠以来最早的建筑之一。昔日,乘坐着红头船远渡重洋的潮汕人,出发前都会来到这“老妈宫”祭拜妈祖,并用红纸从香炉中包起一点香灰,带上些许的泥土,为的就是祈求一路平安,以及表达自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都是带着对妈祖的虔诚而离开自己的家乡。可以说,“老妈宫”是潮汕海外华侨离开家乡,远渡重洋的出发地。因此,当他们有机会再次回到自己家乡的时候,也必然会再到“老妈宫”来拜祭妈祖,以还夙愿。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老妈宫”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直到1988年,汕头市政府才将“老妈宫”定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随后,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及汕头本地的妈祖信众也纷纷捐款。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1992年“老妈宫”得到了完全修复。复建后的“老妈宫”总面积约为316平方米,保留了原“老妈宫”的布局结构、石雕、木雕等,形成“二进一天井一拜亭”的格局。踏入正殿,我们可以看到高大的妈祖雕像,旁边还有一对由整块黑色石块雕刻而成的盘龙柱,其龙呼之欲出,上有八仙立像,惟妙惟肖,工艺十分高超。“老妈宫”的屋顶也是颇具特色的,它是由烧制好的彩色瓷片镶嵌拼制出各种戏文图案,人物栩栩如生。其实,这就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民间工艺技术——嵌瓷艺术,加上门壁的石质浮雕、梁柱的木雕彩绘,充分展现了潮汕建筑设计的地方特色。

  

  如今的“老妈宫”,依旧热闹非凡,香火鼎盛,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和慕名而来的祈福者,每天前来进香祭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内涵在潮汕大地继续发扬光大。“老妈宫”不仅为我们很好地展现100多年前潮汕建筑的特色,而且为汕头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留下真实而美好的历史记忆,更成为了汕头海外华侨的乡愁寄托之地。“老妈宫”也因此成为了千万海外潮人寻根问祖之地和维系思恋家园的情感纽带。

  

  来源:中华妈祖杂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