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动态▶

四点金和下山虎傻傻分不清楚?传统潮汕民居的建筑样式可有讲究了(图文)

时间:2020-11-13 15:47:49  阅读次数: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海滨邹鲁是海阳”公众号

  作者 | 黄挺 图片 | 林凯龙著《潮汕老屋》

  民居是最能体现地区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化景观之一,它把一个地区文化的特征和追求,用经济和技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潮汕民居具有鲜明的特色,很早就引起外来官宦的注意。乾隆二十七年(1775)潮州知府周硕勋修纂《潮州府志》时,对本地民居有一段叙述:

  

  望族营造屋庐,必建立家庙,尤加壮丽。其村坊市集,虽多茅舍竹篱;而城郭中,强半皆高闬闳、厚墙垣者。三阳及澄饶普惠七邑,闾阎饶裕,虽市镇也多鸟革翚飞。家有千金,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民居辄用蜃灰和沙土筑墙,地亦如之。坚如金石,即遇飓风摧仆,烈火焚馀,而墙垣卓立无崩塌者。界过惠州、嘉应虽间有之,然不及潮州远甚。

  

  这一段文字,简明地介绍了潮州城镇乡村民居建筑的大势,城镇民居的环境布置、装饰工艺以至建筑材料与质量,也涉及到由民居建筑体现出来的潮汕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正是这些观念和意识使本地民居建筑形成了一种传统,即使星移物换,人事皆非,而特点依然如旧。

  传统潮汕民居的基本建造单元,有“下山虎”、“四点金”、“百鸟朝凤”和“驷马拖车”几种形式。

  四点金和下山虎是潮汕最常见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从平面结构看,四点金是由相向的两个一厅二房构成。上厅上房与下厅下房中间隔着天井,天井左右两侧有廊屋与上下厅、房联结。整个建筑平面近似于北方的四合院。下山虎,又名跑狮,只有一厅二房,天井两侧又有厢房,俗称“伸手”,与大房相接,整个平面近似于三合院。下山虎还有一种较为简略的形式,大门侧开,占去一侧厢房的位置,剩下一侧厢房,俗称单跑狮。再简单一些的,则厢房业改为单泻水屋顶的廊屋。

  

  百鸟朝凤是一种大型的民居宅院。它的整个格局可以视为两座四点金的合并与扩充。宅院采用中轴线布局,主体建筑共三进:进正门是门厅,两侧各有一间下房。门厅下是天井,天井左右有厢房或花厅,天井直进是中厅。中厅两侧各有一间大房。这是第二进。中厅一侧有门通第三进,第三进结构同第二进,厅、房的面积稍小些。

  

  主体建筑左右两侧各有一列或两列排屋,以巷隔开,称“火巷”,火巷一般是一厅四房“五间过”或者由两个一厅两房组成。主体建筑后面又有一列排屋,联接两边火巷,与后厅也以巷隔开,称“后包”。正门前面有一个大埕,大埕两边有大门,称“龙虎门”。这种宅院与客家围龙屋(五凤楼),平面结构十分相似。

  

  驷马拖车是一种复合单元。它的中轴是一座三进的大厅堂,也就是方志上所说的家庙。家庙的平面结构与百凤朝阳式大院的主体相似,只是门厅两边房较小,称做库房。中厅和后厅都是三开间,没有再隔出房间,宏敞光亮。家庙的两边各有两座四点金。外侧再建火巷排屋围起,使之成为独立的单元。庙、屋前面也有大埕。大埕前面一般挖有池塘。更大型的驷马拖车,家庙后边还建有成片的下山虎或四点金,实际上已经是一个颇具规模的聚落了。

  

  从建筑形式看,潮汕传统民居的墙壁,小型屋居大多用灰土角垒砌,也有用灰沙土版筑夯成,家境不甚宽裕的人家,夯墙时或杂以石碎、卵石,以减轻经济负担。大型建筑都用灰沙土夯墙,富贵人家,贝灰比例较高,有的还添加稻草筋、糯米饭等材料。墙体筑成后,抹上灰泥,砑光。宅第的地基也用灰沙土夯实,宅基高于屋外路面,厅房的基面又要比天井高出20厘米左右。地面墁以灰泥或方砖。

  

  

  屋顶一般为硬山顶。其栋梁结构与中国各地民居大同小异,无地方特点。瓦片叠置角(从木)上,至少有两层。两层瓦片之间夹着少量的灰沙,既能让瓦片粘连,又有隔热的作用。两行瓦片之间用瓦筒填满灰沙压住。屋脊用灰沙砖瓦垒砌。山墙上也有叠脊,与屋脊联结,俗称垂带。山墙墙角按五行说,分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五种基本样式,还有大水星、双土星等变化样式。建房时要根据房屋方位、朝向,所在环境的阴阳形势,甚至于屋主生辰的五行属性,细心斟酌,选定一种相配的样式。屋顶的倾角大于30°。整座宅院的屋顶景观,呈后高前低的势态。大宅院后厅高于中厅,中厅又高于门厅。小宅院的主房也比厢房和下房高。厅、房前方,屋檐伸出墙外数尺,俗称淋檐。

  注:本文原标题《潮汕建筑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