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动态▶

丘逢甲“同文学堂”正式对外开放

时间:2017-01-26 16:11:32  阅读次数:

  同文学堂经过修缮,于1月25-26日开始对外开放。


640.webp (2).jpg


640.webp (3).jpg

640.webp (4).jpg

640.webp (5).jpg


640.webp (6).jpg

 

640.webp (7).jpg

 

640.webp (9).jpg

 

640.webp (10).jpg

 

640.webp (11).jpg

 

640.webp (12).jpg

 

640.webp (13).jpg

(一)撰写《创设岭东同文学堂缘起》


甲午战败后,眼看着亡国惨祸迫在眉睫,在这个外敌侵凌、清政腐败、人民愚弱之时,丘逢甲深感非兴办新学,启发民智不足以挽救国家之危难。他于1900年为在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而亲自撰写了《创设岭东同文学堂缘起》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该学堂的办学宗旨和具体办法。该文一开始就指出,“国何以强,其民之智强之也,国何以弱,其民之愚弱之也。”;“西人已以学强其国,于是侵凌远东。日本志士,相与奋发,不三十年亦遂以学强其国,而同在东方,土地、人民十倍于日本之中国,乃鄙夷西学不屑道,以驯致于贫弱而危亡。”丘逢甲在文中表明了创设岭东同文学堂的原因,“我潮同志等患中国之弱之由于民之不学也,因思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爰立庠序,呼同类特创设岭东学堂,举我邦人士与海内有志之徒而陶淑之。”文章的结尾还规定了学堂开办的章程。《创设岭东同文学堂缘起》通篇文笔犀利,痛陈时弊,唤起民族觉醒,表现了丘逢甲忧国忧民的心情和重振国威的强烈愿望,充满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称得上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教育文献之一,亦为岭东同文学堂的正式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岭东同文学堂成立


丘逢甲认为汕头是岭东门户,对外是通商商埠,经济繁荣,来往人多,易以萃会才智,造就人才。1900年春,他不辞辛苦前往南洋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向当地的华侨筹募办学资金,共募得十万余元,这为同文学堂的正式成立提供了经费。在其从南洋募款归来之后,学校基建工作就迅速地进行。1901年春,丘逢甲等人在汕头正式创办了岭东同文学堂,校址位于现在的汕头市外马路第三小学(外马路129号内),当时濒临海滨,地方宽敞,环境清新,是一座庭院式的平房,一进门就可看见丘逢甲题写的“同文学堂”牌匾。


640.webp (14).jpg


(三)锐意改革教育和教学方法


丘逢甲在办学过程中很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长学生的见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并注重从课程的设置上,发展他们的智力。据同文学堂学生李次温回忆说:“当时乡先辈教导后进,多务压抑而使就范”,唯丘先生乃“务提起后进意志,使之自重、自奋,乐而上进。”他反对传统的读死书、死读书的陋**。


丘逢甲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他积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欧西新法教育青年,以革命维新鼓励士气”,使过去被封建思想禁锢的青年,初次受到了西欧自由民主的洗礼。他常教导学生:“当兹国危民困,我望汝辈树捍卫国家民族之勋业耳,不忘汝辈只作博士也”,他对同文学堂学生搞革命活动和发表革命言论的行为,都置于默许,彼此心照不宣,认为“此乃天赋人民思想言论之自由权”。在兴学过程中,他始终以自己深厚的爱国情怀来激励学生担负起救亡图存、报效祖国的重任,并希望他们将这种思想付诸行动,因而同文学堂在客观上成为了培养、哺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士的温床。


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丘逢甲还注重学生体质的锻炼,特开设兵式体操课程,聘请日本东亚同文会退伍军官为教**,并以自己的身份和关系,向当时的惠潮嘉道台申请领取枪弹,作为学生上课练**射击之用。每次学生操练兵操,他皆在旁认真督课。这在当时来说是别开生面的。


(四)岭东同文学堂的影响


丘逢甲从创办之初就将同文学堂打造成一所“造就圣贤有用之学”的新式学堂,是培养岭东维新志士的摇篮,同文学堂的师生们不但倡导新思想,还直接参与和领导了革命斗争,在岭东领导了时代的潮流。从这里走出来一批批爱国热血青年,不少学生后来都参加推翻满清皇朝的革命,有的还成为“讨袁”、“北伐”的**。对此,丘逢甲在《岭云海日楼诗钞》中写到,“岭东同文学堂于汕头,为粤东民立学校之嚆矢。……有志者趋之若鹜。辛亥革命,岭东义士多孕育于是。”丘复在《仓海先生墓志铭》中也有这样的描述,“十余年来,岭东民气蓬勃复发,国民军起,凡光复郡县,莫不有岭东人参予其间,皆此校倡导之功也。”

 

640.webp (15).jpg

(丘逢甲故居)


抚今追昔,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丘逢甲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为传播新知识、新思想而创办新式学堂,倡导教育救国、促进社会变革所付出的种种艰辛与努力。


(来源:潮汕风味)

 

0